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CO2”相关记录760条 . 查询时间(0.093 秒)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用于CO2捕集的高胺效率固态胺吸附材料(图)
吸附材料 分析 气候
2024/11/15
2024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103组)张海军研究员、陈吉平研究员团队在固态胺CO2捕集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分子自组装在介孔泡沫硅(MCF)表面键合两种不同链长的偶联剂,构建了有序的“口袋结构”,该结构使得有机胺能暴露更多位点,提高了胺效率和聚乙烯亚胺(PEI)的可及性。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湖泊水体CO2浓度和碳同位素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进展(图)
水体 同位素 气候
2024/9/16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效应最主要的贡献者,对湖泊二氧化碳的排放通量也进行了很多估算,但目前对湖水CO2碳同位素分析较少,尤其是能否通过碳同位素示踪湖泊水体CO2浓度仍待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反应诱导的碳氧化钼催化剂实现高效CO2转化(图)
反应 催化剂 过程
2024/9/12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和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在碳化钼催化CO2转化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火焰喷射裂解法(FSP)一步合成了亚稳态不饱和氧化钼催化剂。该亚稳态结构的氧化钼无需碳化处理,可直接应用于逆水汽变换(RWGS)反应中,在反应气氛下迅速发生原位碳化,生成碳氧化钼活性相,在高空速的苛刻条件下仍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准确评估全球CO2源、汇的大小和分布对于了解碳循环过程和制定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等至关重要。“自上而下”的大气反演方法利用大气CO2观测估算全球和区域碳通量,是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明确提出的评估和验证碳收支的关键独立性方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河流CO2排放通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河流 水体 循环
2024/6/19
河流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连接着陆地和海洋的动态管道,河流水体的CO2排放及其源汇格局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评估大尺度范围河流水体CO2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是目前碳循环领域研究者们所面临得重大挑战。
东北地理所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黑土氮循环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进展(图)
黑土氮循环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
2024/4/27
二氧化碳(CO2)作为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浓度增加已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氮循环是由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生产力的维持、环境保护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大气CO2浓度升高会通过改变植物-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因此,评估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对CO2(e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对于制定特定的...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场地非均质条件下的CO2两相渗流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大气 地质构造 岩石
2024/5/18
CO2地质储存(CCS)被视为减少大气CO2排放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手段。通过捕获本应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超临界状态并注入地下适当的储存地点。利用地质构造圈闭CO2(构造封存)、含水层溶解CO2(溶解封存)、岩石孔隙储存CO2(残余气封存)以及与岩石进行化学反应储存CO2(矿化封存)。其中,咸水层封存因其具有高储存能力和高稳定性,被认为是最适合的CO2封存方法。然而,咸水层储...
上海高等研究院在CO2加氢制多碳醇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图)
运输燃料 资源 射线吸收
2024/4/29
2024年4月15日,中国科学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高鹏研究员团队在CO2加氢制醇类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通过铁锌催化剂物相结构调控,国际上首次实现CO2加氢产物由甲醇到多碳醇尤其是乙醇、丙醇等更高碳数含氧化合物选择性精准调控与高效合成。该研究成果于4月15日以“Tuning the selectivity of CO2 hydroge...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宋茂勇研究组在光催化还原CO2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宋茂勇 光催化 电子
2024/4/19
光催化转化CO2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将CO2转化为可再生的能源。如何同步提升还原产物的选择性和产率是CO2催化还原反应的重大挑战之一。基于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宋茂勇研究团队围绕CO2光催化还原高效生成单一产物CO开展了系统研究
大气二氧化碳(CO2)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其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是阻碍区域尺度准确反演CO2排放的关键问题之一。秦岭是我国南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这个地理和生态关键区进行大气CO2及其碳同位素(13C、14C)的综合立体观测并解析其来源,有助于评估区域碳排放,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中国科大在我国碳卫星CO2反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卫星 探测 空间
2024/6/14
2024年2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张成歆特任副研究员、刘诚教授团队围绕我国首颗碳卫星(TanSat)反演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历时五年自主开发了适用于多种观测模式和地表的大气CO2反演技术,首次实现了占全球总表面71%的海洋大气CO2高精度探测。其中,碳卫星天底(nadir)和耀斑(sun-glint)观测模式下的CO2探测精度分别达到了1.28和1.19 ppm,CO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我国碳卫星CO2反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碳卫星 CO2反演 探测
2024/3/4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开发出用于CO2高效还原的Cu基双钙钛矿电催化剂(图)
钙钛矿 电催化剂 晶体
2024/3/18
利用可再生能源将CO2电催化转化为高值产物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在CO2还原的众多产物中,CH4由于能量密度高、绿色清洁、存储运输基础设施完善等特点受到广泛研究关注。Cu基催化剂在电催化CO2还原制CH4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受限于复杂的反应过程及活性结构坍塌,仍面临着CH4选择性不理想、稳定性差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光热催化CO2还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光热催化 催化性能 金属 载体界面
2024/1/16
光驱动CO2加氢转化为高值化学品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种高效策略,可以同步缓解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一般情况下,常压下的CO2加氢反应会发生逆水煤气反应 (CO2 + H2 → CO + H2O) 和萨巴提尔反应(CO2 + 4H2→CH4 + 2H2O),分别生成CO和CH4。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人们希望CO2加氢转化为高选择性的CO或CH4,但由于这两种反应常常同时发生,导致选择性降低,因此高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利:一种疏水性微通道内捕集CO2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专利 疏水性 微通道 内捕集CO2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