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化学 系统”相关记录71条 . 查询时间(0.971 秒)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云南天文台在氦星双星系统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图)
双星系统 演化 元素
2024/9/15
在密近双星演化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主星向伴星转移物质的情况。取决于双星系统的物理特征,物质交换可能会导向不同的结局,如共有包层和洛希瓣外流,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天体。
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在森林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森林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2024/6/25
全球湿沉降汞通量观测认为,穿透雨(空旷雨穿过冠层形成穿透雨)中只包含大气二价汞(HgII)来源,穿透雨汞沉降是森林大气二价汞沉降的主要形式,特别是降雨量极大的热带地区,穿透雨汞沉降可能是驱动森林土壤汞累积的关键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冯新斌研究员团队针对热带雨林中降水-穿透雨-地表径流过程中汞的源汇归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降雨经过冠层过程有70%的二价汞(HgII)被截留在冠层中,穿透雨淋...
地幔作为地球最大的地质构造单元,其物质组成记录了大量的地球演化信息,同时其动力学过程也显著影响地球浅部圈层。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现阶段直接测量地幔的物质组成信息和动力学过程存在巨大挑战。而在洋底绵延数万公里的洋中脊玄武岩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的首选目标,为了解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然而喷发的岩浆作为汇聚熔体,许多继承自地幔源区和岩浆过程的...
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内陆水生系统内源有机质稳定性研究获进展(图)
陆水生系统 有机质 表层沉积物 地球化学
2023/11/9
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内陆湖泊初级生产增加。因此,内陆湖泊内源有机碳归趋问题对全球碳循环的研究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内陆湖泊的年有机碳固存量高于海洋生态系统。惰性溶解有机物(RDOM)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海水中保存数千年。然而,内陆湖泊初级生产产生的RDOM的归趋尚不清楚。
河流湖泊沉积物氮的内源释放是水体氮的重要来源之一。氮的内源释放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影响因素多、机制复杂、难以定量等特点,因此对河-湖生态系统中氮内源释放过程的研究仍然相对匮乏,特别是缺少完全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模型。生态补水是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的重要举措,然而,补水条件下富氮河流水体-沉积物界面氮迁移转化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水体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更加复杂。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严重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202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研究员张华、硕士研究生角升林和蔡垚峰博士,与南京大学及云南大学的合作者,通过高精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环芳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证实二叠纪末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为了解该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过程提供了重要证...
海底冷泉(Cold Seeps)是一种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以下,以水、甲烷或其他碳氢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低温流体,是海洋物质和元素循环的重要途径。冷泉逸出的甲烷90%以上由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缺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作用消耗。一般认为,SO42-是AOM的主要电子受体。但有研究提出,锰(Mn)有可能参与了AOM,并为化能微生物提供高于SO42-的能量...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欢等-JGR: Oceans:南海“海马”冷泉区自生锰微结核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冷泉系统锰地球化学的指示(图)
张欢 南海 海马 锰微结核 矿物学特征 冷泉系统 锰地球化学
2023/8/3
海底冷泉(Cold Seeps)是一种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以下,以水、甲烷或其他碳氢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低温流体,是海洋物质和元素循环的重要途径。冷泉逸出的甲烷90%以上由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缺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AOM)作用消耗。一般认为,SO42-是AOM的主要电子受体。但有研究提出,锰(Mn)有可能参与了AOM,并为化能微生物提供高于SO42-的能量...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近岸锋面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获揭示(图)
生物地球 化学效应 地球物理
2022/10/20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李芊团队揭示了南海近岸温度锋面系统中浮游生物粒径结构及其相关变量对物理和生地化过程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rogress in Oceanography(《海洋学进展》)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地球物理研究杂志-...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研究组构建了融合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自下而上排放源信息的碳排放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反演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定量了2020年1-4月中国分省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逐日动态变化,进而揭示出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工业活动的影响,得出解封后,工业活动的迅速反弹成为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