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CO2”相关记录93条 . 查询时间(0.055 秒)
东北地理所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黑土氮循环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进展(图)
黑土氮循环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
2024/4/27
二氧化碳(CO2)作为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浓度增加已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氮循环是由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生产力的维持、环境保护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大气CO2浓度升高会通过改变植物-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因此,评估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对CO2(e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对于制定特定的...
东北地理所在中国湖泊CO2排放通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生态系统 大气 界面
2024/1/13
在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CO2的源汇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成为国际关注焦点,而湖泊的CO2排放也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全面、客观地监测湖泊水气界面CO2排放通量,对评价湖泊对大气温室气体源汇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光合作用为生命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模拟自然发展人工光合系统,通过“零碳循环”途径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是缓解能源危机和碳排放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天然光合系统产生的能量需供给诸多生命过程,其催化中心数量有限且距离光敏系统较远,导致光能-化学能转化的总量子效率低于0.1~1%(植物全年平均~0.1%,收获季节~1%)。如何“自下而上”利用合成化学和超分子组装手段,模拟天然光合系统中的关键分子...
MIT engineers devise technology to prevent fouling in photobioreactors for CO2 capture(图)
光生物反应器 结垢 二氧化碳捕获
2023/6/5
GCB:基于CO2卫星观测的中国陆地碳汇估算:进展与挑战(图)
CO2卫星观测 中国陆地 碳汇估算
2023/1/16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青藏高原冻土区非生长季土壤CO2排放特征(图)
青藏高原 土壤CO2排放 生态系统 碳循环
2023/6/12
气候变暖会导致冻土区储存的大量有机碳以CO2等形式释放至大气,进而形成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效应。然而,目前的观测证据主要来自生长季且主要源自北极地区,使得学术界对整个冻土区非生长季CO2排放的估算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对于高纬度冻土区,青藏高原作为低纬度高海拔最大的冻土分布区,其非生长季CO2排放还缺乏系统研究。
2021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朱新广研究团队通过整合近半个多世纪来关于C3光合作用、氮同化及呼吸代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构建了首个C3光合初等代谢动力学系统模型,解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抑制C3植物光合作用氮同化能力的潜在代谢机制。
大气中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 μmol L-1增加到了2019年的409.8 μmol L-1,预计在2100年上升至900 μmol mol-1左右。大气CO2浓度升高会直接影响小麦碳氮代谢和籽粒化学成分,从而显著影响小麦籽粒品质。植物内生微生物在作物响应气候变化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微生物种类、丰度的改变与寄主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籽粒内生菌多样性对植物的环境响应能力和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构建一个普适性的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s)对CO2浓度响应(gs-Ca)的模型, 对定量研究植物叶片gs对CO2浓度的响应变化尤为必要。该研究运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测量了大豆(Glycine max)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光合作用对CO2的响应曲线(An-Ca), 在比较传统的Michaelis-Menten模型(M-M模型)和叶子飘构建的CO2响应模型拟合大豆和小...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泥炭地CO2通量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青藏高原 泥炭地 CO2通量
2019/12/19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寒草地与湿地生态项目组的刘欣蔚等人基于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站的通量塔对日干乔泥炭地区域进行为期5年(2013-2017)的长期监测,发现了该泥炭地区域的生态系统CO2净交换的昼夜,季节和年际动态,并分析了该区域CO2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2017年的研究期间,即使在干旱年份,日干乔泥炭地的年际CO2净交换也表现出汇的状态,年均CO2吸收量达到了171...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研究组揭示蓝藻CO2浓缩机制中HCO3-转运蛋白BicA的结构与机理(图)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张鹏 蓝藻 CO2浓缩机制 HCO3 转运蛋白BicA 结构与机理
2019/12/18
2019年11月11日, 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研究组题为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the active bicarbonate transporter from cyanobacter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蓝藻CO2浓缩机制中SLC26家族HCO3-转运蛋白BicA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跨膜转运HCO3-的分子机...
氮沉降增加将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固碳, 但如何影响草原生态系统CO2交换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同时, 不同类型和剂量氮素对生态系统CO2交换影响的差异也不明确。选取内蒙古额尔古纳草甸草原, 开展了不同类型氮肥和不同剂量氮素添加条件下生态系统CO2交换的野外测定。实验设置尿素和缓释尿素2种类型氮肥各5个剂量水平(0、5.0、10.0、20.0和50.0 g N·m–2·a–1)。结果显示, 生长季初期及中...